
建筑业已进入后城镇化时代
发布时间:
2020-05-25
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9.6%,约为60%。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的进程,60%是一个分界线,城镇化率达到60%之后,城镇化进程会变慢。因此,我将未来的时代称之为后城镇化时代。建筑行是一个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的行业,进入后城镇化时代后,建筑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。
为了更明晰地阐述这个问题,我们简要回顾下中国近代建筑业的发展历程。
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、推行市场化经济,建筑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;
1984年鲁布格水电站工程刺疼了中国人的内心,建筑业推行项目法施工,寻求突破,开始了破冰之旅;
1990年中国开始实行商品房交易,房地产的春天来临,带动了建筑业的野蛮成长;
1998年中国建筑业进入鼎盛期,马力十足、蓬勃发展,持续了20年的繁荣。
笔者统计了建筑业1998年到2018年的房屋建设、铁路建设和公路建设等建筑三大主业数据,一起来看看建筑业的辉煌。
首先来看看房屋建筑。1998年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新开工面积约为7亿平方米,到2003年增加到15亿平方米,5年翻一番;到2008、2009年增加到29亿平方米,基本上也是5年翻一番;到2014年又翻了一倍,新开工面积增长到53亿平方米。2015出现一个低谷,然后是触底反弹,到2018年回升到56亿平方米。
总之在过去的20年内,中国房屋新开工面积由7亿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56亿平方米,翻了三番,增长了8倍。
再来看看铁路建设。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期间,每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大约在0.1万里程与0.2万里程之间波动,平均每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约为0.15万公里;2008年到2015年的7年里面,每年的新增铁路运营里程相对于前面的10年,得到大幅度增加,平均每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约0.6万公里,最高峰在2015年达到0.92万公里;在2015年之后出现滑落,每年新增铁路里程约0.33万公里。
过去20年内,平均每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约为0.32万公里,共新增公里里程约6.5万公里;到2018年,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共计13.1万公里,其中高铁营业里程约2.9万公里。
最后看一看公路建设。中国的公路分为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两大类。这些年总体变化是等级公里里程在增加、等外公里里程在减少,其中等级公里中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增加较快。
笔者统计了全国等级公路每年新增里程,可以分为四个阶段:1998年到2005年,平均每年新增里程约7.5万公里,2006年当年新增公路里程较多、高达69万公里;2007年到2010年,每年新增公路里程加速、平均为25.6万公里;2011-2016年出现滑落,每年新增公路里程的平均值为15.3万公里;2017年和2018年进一步的滑落,每年新增公里里程约为12万公里。
过去20年内,平均每年新增等级公路里程约为17万公里,共新建等级公路里程340万公里;到2018年中国共修建了447万公里的等级公路,其中,高速公路里程为14.3万公里。
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过去20年中国建筑的确得到了迅猛发展。那么迅猛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?笔者认为有三个主要驱动要素:不断加速的城镇化进程、低价格的生产要素和投资托底的经济政策,其中城镇化进程是最核心的驱动要素。
1不断加速的城镇化
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98年的30.4%增加到2018年的59.6%,20年增加约30个百分点,平均每年提升1.5个百分点。1998年城市的常驻人口约为3.8亿,到了2018年城市的常驻人口增加到了8.3亿,平均每年约2200万人进城。
每年2200万进城的人需要房子住、需要地方上班、需要设施生活,这就带来了大量住宅、工业建筑以及公共房屋的建设需求;另外,这些人需要在城市里出行、因工作原因需要在城市与城市交通,这就带来了巨大的铁路、公路、市政等建设需求。
所以说,中国每年1.5个点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建筑需求,基本上可以说,过去20年中国建筑业是一个卖方市场。
2低价格的生产要素
建筑产品的主要生产要素包括钢材、水泥、木材、沙石、人工、机械等,这些生产要素在过去总体来说是低价格的。
笔者以人工来举例说明。2006年,美国建筑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是20美元每小时,这20美元还不含福利,工资与福利的比例约为7:3;这样算来,2006年美国建筑工人的综合工资约为28美元每小时,转化为人民币(当年的汇率为7.8)约为218元每小时。
而2006年中国建筑工人的月工资约为2000元,按照1个月工作20天(实际上每个月工作30天)、每天工作8小时(实际上每天工作远远超过8小时)计,中国2006年的建筑工人综合工资约为12.5元每小时,是美国218元每小时的6%。
巨大的市场需要以及以低价格的生产要素,导致建筑业活多、钱多。有一个建筑企业的老板跟我说,在2006年左右建筑工程项目层面,利润率30%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。利润空间大、能挣钱,吸引了很多人从事建筑行业,从而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。
3投资托底的经济政策
改革开放后,中国的市场搞活了,中国经济快速发展。三架马车中,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一直在降低,但投资对中国经济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经济托底。
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和市场疲软的时候,中国就会通过投资给市场打一针兴奋剂,最明显的就是2008年4万亿投资以及2014年左右名股实债的PPP投资。而这些投资资金首先进入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,所以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兴旺和繁荣。
建筑行业进入后城镇化时代后,建筑业发展三大驱动要素正在迅速弱化,建筑业快速增长时代已经过去。
首先,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会慢下来。估计2020到2040年,中国的城镇化由60%增长到70%,每年以0.5%的速度推进,而过去20年中国城镇化每年是以1.5%的速度推进。
其次,建筑行业的生产要素价格将会大幅度的上涨。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进入了绿色发展阶段,环保要求提升,各种沙石等地材限采限供,其价格上涨;另一方面,由于中国及全球进行大规模的建设,导致沙石等生产要素用量过大,自然生产不足。很多地方出现了沙子荒,沙子成为了稀缺资源,不得不依靠人工造沙来满足建设需求。
同样,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,“用工荒已”到来。中国建筑业农民工数量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、为6109万人,之后每年减少约200万。因此,建筑业的用工成本将会急剧上升,建筑业目前的人工成本约为工程造价的20%左右,未来可能会上升到50%左右。
再次,投资无法再为经济托底了。中国不可避免还会通过投资来救市,但投资注水的量肯定没有以前那么大了。一方面广义货币(M2)发行量较大、钱不值钱了,另一方面实体经济资金周转不开、企业运营不顺畅,“货币超发”和“钱荒”形成的夹心饼干导致投资救市的功能大大削弱。
2018年中国广义货币(M2)余额182.67万亿元、GDP为90万亿,M2是GDP的2倍,远高于欧美等国家。如果再大幅度增加M2的数量,“货币超发”带来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将会加剧。
与此同时,政府及企业的债务率居高不下,“钱荒”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心头病,而过多的投资又会增加债务率,增加经营和资产风险。
综上所述,笔者认为建筑业已步入了后城镇时代,行业发展的三大驱动力正在弱化,行业进入了低速发展轨道,行业的内部“竞争”属性增加,“适者生存”将会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主旋律。
所以,建筑企业家们应增强对市场和行业变化的敏感度,及时捕捉市场变化趋势。顶级牛叉的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增加自身的综合实力,牵引行业的变化;一二流的建筑企业应及时调整自己,适应行业变化;三流的建筑企业应果断做出决策——退出建筑业的江湖或加入建筑业的产业链群,作为产业链上的一员发挥价值。
(建筑前沿)
2023-10-13
2023-03-17
2023-03-01
2023-03-01
2023-02-03
2023-01-12
朝晖城建集团 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支持IPV6
江西省朝晖城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
